夏日炎炎,警惕“热”伤害——中暑的识别与科学应对

2025-08-01



图片
图片


盛夏时节,骄阳似火,高温高湿的环境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。此时,人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极易达到极限,一种夏季常见的健康威胁——“中暑”,便会悄然逼近。它并非简单的“太热了”,而是身体在极端热应激下,体温调节系统失控、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所引发的一系列急性脏器功能障碍,严重时可能累及中枢神经或心血管系统,甚至危及生命。


图片




图片
图片

一:识别中暑的“信号灯”,中暑并非一蹴而就,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,通常分为几个阶段,需要我们细心观察:


1.   先兆阶段 (热不适的警示):

这是身体发出的最早求救信号。身处高温环境时,若感到明显的头晕、头痛、精神难以集中,伴有异常口渴、大量出汗、全身乏力、动作协调性下降,或是眼前发花、耳鸣阵阵,即使体温可能只是轻微升高或尚未升高,都需高度警惕。此时若能果断脱离热源,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,及时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品,往往能很快缓解。


2.   轻度阶段 (失衡加剧):

若忽视先兆信号,症状会进一步加重。体温通常攀升超过38°C,皮肤摸起来发烫甚至潮红。同时,身体可能因脱水出现矛盾表现:虽然核心在发热,但四肢却可能湿冷、面色变得苍白,并伴有心跳加速(脉搏增快)、血压波动(可能下降)、恶心、呕吐等。处理方式同先兆中暑,但恢复可能需要数小时,需密切观察。


3.   重度阶段 (紧急危机):

这是最危险的情况,包括热痉挛(肌肉剧痛抽搐)、热衰竭(严重脱水循环衰竭)和致命性极高的热射病。热射病是极度危重的类型,特征为体温飙升(常超40°C)、皮肤异常干燥无汗、意识状态急剧恶化(如胡言乱语、意识模糊、昏迷)以及抽搐。重度中暑是真正的医疗急症!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!

图片



图片
图片

二:遭遇中暑,刻不容缓的急救四步曲,一旦发现有人中暑,尤其是出现中重度症状,必须争分夺秒采取以下措施:


1.   火速脱离“热源”:

首要行动! 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、通风良好的地方。避免阳光直射,有空调或风扇的环境更佳。解开或脱去不必要的紧身衣物,利于散热。


2.   积极物理降温(核心环节):

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患者身体降温。用冷水浸湿的毛巾、冰袋(包裹毛巾防冻伤)或喷雾,重点擦拭或冷敷颈部两侧、双侧腋窝、大腿根部(腹股沟)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,促进散热。开启风扇或空调,加速空气流动和对流散热。条件允许时,可用冷水(非冰水)喷洒或浸泡(如浴缸)身体,并持续扇风。

目标:快速、安全地降低核心体温。


3.   科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:

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能自主吞咽,鼓励其小口、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,如运动饮料、口服补液盐(ORS)溶液,或自制的淡盐水(每500ml水加一小撮盐)。避免含糖过高饮料、咖啡、茶和酒精,这些会加重脱水。

注意:对于意识不清或频繁呕吐的患者,切勿强行灌水,以免呛咳窒息,等待专业医疗救助。


4.   严密监护,及时呼救:

在整个过程中,务必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、体温变化、意识状态(是否清醒、对答是否切题)、皮肤温度和湿度、呼吸及脉搏情况。

一旦出现以下任何情况,立即拨打120急救:

*   意识不清、昏迷、抽搐。

*   体温持续升高或极高(>40°C)。

*   呕吐不止,无法饮水。

*   症状在初步处理后无改善或持续加重。

在等待救援期间,持续进行降温措施(除非患者因冷而剧烈颤抖)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三.预防为先,安然度夏,应对中暑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:


避开高温高峰:尽可能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,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最炎热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暴晒。

“武装”到细节:外出时戴宽檐帽、佩戴太阳镜,穿着浅色、宽松、透气吸汗的棉麻衣物。使用遮阳伞进行物理遮挡。

补水是常态: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,应定时、主动补充水分,即使不觉得渴。出汗较多时,适当补充含盐分的饮品。

营造凉爽环境:充分利用空调、风扇、遮阳窗帘等降低室内温度。保证充足睡眠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
关注高危人群:婴幼儿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(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)、肥胖者、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是中暑高危人群,需给予特别关注和防护。切勿将婴幼儿或宠物单独留在密闭车厢内!


总结:


夏季中暑是严重的热相关疾病,关键在于“早识别、快降温、及时补水、果断求救”。牢记“脱离、降温、补液、呼救”的急救四步曲,并切实采取预防措施,才能有效避免“热”的伤害,享受一个健康、安全的夏天。记住,面对重度中暑,时间就是生命,及时专业的医疗干预至关重要。


图片
分享